最后更新于:2019年12月18日
考试科目: 武汉大学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890)
2001: : 拓扑关系,缓冲区分析,不规则三角网模型,空间内插,数据压缩;
2004: : 地理实体,Voronoi多边形及其特征,最佳布局中心,空间目标的缓冲区,地理实体特征;
2006: : 高斯—克吕格投影,元数据,TIN,缓冲区,电子地图集;
2007: : 结点匹配,Voronoi图,可视化,几何纠正,分类分级编码,拓扑关系,空间分析,图形编辑,四叉树压缩,符号库;
2008: : 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结点匹配,分类分级编码,图形编辑,空间数据结构,TIN,连续快照模型;
2009: : TIN,实体,行程编码,空间关系,属性,空间索引,叠置分析,逻辑一致性,可视化,符号库;
2010: : 矢量数据结构,叠置分析,地理编码,虚拟现实WebGIS,地理信息可视化;
2011: : 地理信息,元数据,拓扑数据,数字地图,黄海高程系,TIN,行程编码,互操作,数据精度,空间插值;
2012: : 地理空间,九交模型,R树,链码,旅行时间,可视化,结点匹配,地形分析,TIN,凹多边形;
2013: : 栅格数据结构,元数据,空间数据,数据图层,DTM,科学计算可视化,缓冲区分析,空间插值,地面分辨率,数据库引擎;
2014: : 空间数据结构,数字地面模型,空间数据质量,虚拟现实,OpenGIS,探索性数据分析,空间信息可视化,地统计学,空间元数据,空间插值;
2015: : 趋势面分析,空间索引,空间数据仓库,克里金插值,地图接边,云GIS;
以上12年的真题中,共有72种名词 表1展示了这些名词的出现次数和最近出现的年份
次数越多、年份越近的名词越靠前
表1 专业名词
名词 | 频次 | 最近出现年份 |
---|---|---|
TIN | 5 | 2012 |
空间插值 | 3 | 2014 |
元数据 | 3 | 2013 |
可视化 | 3 | 2012 |
结点匹配 | 3 | 2012 |
空间索引 | 2 | 2015 |
空间数据结构 | 2 | 2014 |
虚拟现实 | 2 | 2014 |
缓冲区分析 | 2 | 2013 |
地理信息 | 2 | 2011 |
行程编码 | 2 | 2011 |
叠置分析 | 2 | 2010 |
符号库 | 2 | 2009 |
分类分级编码 | 2 | 2008 |
图形编辑 | 2 | 2008 |
拓扑关系 | 2 | 2007 |
云GIS | 1 | 2015 |
克里金插值 | 1 | 2015 |
地图接边 | 1 | 2015 |
空间数据仓库 | 1 | 2015 |
趋势面分析 | 1 | 2015 |
OpenGIS | 1 | 2014 |
地统计学 | 1 | 2014 |
探索性数据分析 | 1 | 2014 |
数字地面模型 | 1 | 2014 |
空间信息可视化 | 1 | 2014 |
空间元数据 | 1 | 2014 |
空间数据质量 | 1 | 2014 |
DTM | 1 | 2013 |
地面分辨率 | 1 | 2013 |
数据图层 | 1 | 2013 |
数据库引擎 | 1 | 2013 |
栅格数据结构 | 1 | 2013 |
科学计算可视化 | 1 | 2013 |
空间数据 | 1 | 2013 |
R树 | 1 | 2012 |
九交模型 | 1 | 2012 |
凹多边形 | 1 | 2012 |
地形分析 | 1 | 2012 |
地理空间 | 1 | 2012 |
旅行时间 | 1 | 2012 |
链码 | 1 | 2012 |
互操作 | 1 | 2011 |
拓扑数据 | 1 | 2011 |
数字地图 | 1 | 2011 |
数据精度 | 1 | 2011 |
黄海高程系 | 1 | 2011 |
WebGIS | 1 | 2010 |
地理信息可视化 | 1 | 2010 |
地理编码 | 1 | 2010 |
矢量数据结构 | 1 | 2010 |
实体 | 1 | 2009 |
属性 | 1 | 2009 |
空间关系 | 1 | 2009 |
逻辑一致性 | 1 | 2009 |
空间数据库 | 1 | 2008 |
连续快照模型 | 1 | 2008 |
Voronoi图 | 1 | 2007 |
几何纠正 | 1 | 2007 |
四叉树压缩 | 1 | 2007 |
空间分析 | 1 | 2007 |
电子地图集 | 1 | 2006 |
缓冲区 | 1 | 2006 |
高斯—克吕格投影 | 1 | 2006 |
Voronoi多边形及其特征 | 1 | 2004 |
地理实体 | 1 | 2004 |
地理实体特征 | 1 | 2004 |
最佳布局中心 | 1 | 2004 |
空间目标的缓冲区 | 1 | 2004 |
不规则三角网模型 | 1 | 2001 |
数据压缩 | 1 | 2001 |
空间内插 | 1 | 2001 |
我们先背靠前的名词。 接下来,我按上表的顺序列出这些名词的释义(括号内注明了来源)
来源主要是: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第二版)》李建松 等著,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2016年版;
意思相近的名词我也会放一起 目前已经列完了大部分名词释义,还有几个没写
用浏览器的页内查找功能可以方便检索
不规则三角网模型,TIN (01.027)[2001,2006,2008,2009,2011,2012] 由不规则空间取样点和断线要素得到的一个对表面的近似表示,包括点和与其相邻的三角形之间的拓扑关系
空间插值(笔记15.3-10)[2011,2013,2014] 空间插值常用于将离散点的测量数据转换为连续的数据曲面,以便与其它空间现象的分布模式进行比较。
空间插值分为空间内插和空间外推。 空间内插是指在已观测点的区域内估算未观测点的数据的过程。 方法包括:边界内插法、趋势面分析、局布线性内插中香、局部双线性内插、样条函数内插法及移动平均法等。 空间外推是指通过已知区域的数据推求其它区域数据,未知点的地理位置不在已知点的范围之内。
空间内插[2001] 内插(02.327):在已观测点的区域内估算未观测点的数据的过程. (笔记14.3 二.4)(课本7.3 P307)
元数据(空间元数据)(01.749) 用于描述要素、数据集或数据集系列的内容、覆盖范围、质量、管理方式、数据的所有者、数据的提供方式等有关的信息。
可视化(02.268 课本8.1.2 P350) 将抽象的数据符号化表示的计算和处理方法,使用户能看见所模拟和计算的结果。
空间信息可视化,地理信息可视化 地理空间数据可视化是指运用地图学、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地学信息输入、处理、查询、分析以及预测的数据及结果采用图形符号、图形、图像,并结合图表、文字、表格、视频、音频等可视化形式显示,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科学计算可视化 科学计算可视化是指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科学计算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及计算结果转换为图形和图像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结点匹配(原课本 6.7 2 P172) 建立多边形拓扑关系的一步 结点吻合(02.252) 移动某一结点,使得与另一个结点的坐标相符从而自动合并的操作。
空间索引(02.279) 为便于空间目标的定位及各种空间数据操作,按要素或目标的位置和形状或空间对象之间的某种空间关系来组织和存储数据的结构。
空间数据结构(01.328) 空间数据的组织和编排形式
虚拟现实(01.718) 存在于计算机系统中的逻辑环境,通过输出设备模拟显示现实世界中的三维物体和它们的运动规律和方式。
缓冲区分析(课本7.4.2,P321) 缓冲区分析是利用建立的缓冲区作为输入图层,并与将要进行缓冲区分析的图 层进行叠置分析得到所需结果的分析过程
空间目标的缓冲区,缓冲区(02.213) 在空间信息系统中,围绕图层中某个点、线或面周围一定距离范围的多边形,相应地形成点、线、面的缓冲区。
地理信息(01.112) 与地球表面空间位置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事物或现象的信息。
行程编码(《空间数据库》2.5.2 3 P46) 行程编码(Run Length Code)是栅格数据的一种压缩格式,是通过三元组序列来表示的。 每个三元组的三个元素分别存储灰度值的起始列号、灰度值和该灰度值的像元个数,即此处不是存储每行中的全部像元,而是只存储灰度值变化的地方。
叠置分析 叠置(02.126) 使预先生成并存储的图形、属性特征等被调用并叠合在一个基本图形的过程方法。
符号库
分类分级编码(原课本 6.2.2 3 (2) P154) 一种属性数据编码。 层次分类编码法是按照分类对象的从属和层次关系为排列顺序的一种代码,它的优点是能明确表示出分类对象的类别,代码结构有严格的隶属关系。
图形编辑(原课本 6.3.1 P155) 图形编辑命令主要有增加数据、删除数据和修改数据。 编辑的对象是点元、线元、面元及目标。 编辑工作的完成主要利用GIS的图形编辑功能来完成。
拓扑关系(01.651) 反映空间实体之间不随实体的连续变形而改变的,与量度和方向无关的空间关系。如实体之间的邻接、关联和包含等关系。
云GIS 云计算(课本1.1.7 5) 云GIS是一种汇集和共享地理分布海量空间信息资源,对其进行一体化组织与处理,从而具有按需服务能力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克里金插值 克里金法(02.272) 一种对空间分布数据求最优、线性、无偏内插估计量的方法。基于一般最小二乘算法的随机插值技术,用方差图作为权重函数。较常规方法而言,其优点在于不仅考虑了各已知数据点的空间相关性,而且在给出待估计点的数值的同时,还能给出表示估计精度的方差。
地图接边(02.107 原课本 6.6 P169) 为保证相邻图幅结合处内容的吻合,对某些位于图边的要素的综合,及几何位置所做的迁就性调整。
空间数据仓库(《空间数据库》10.2.1 P307) 空间数据仓库(Spatial Data Warehouse, SDW)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数据存储、管理和处理的技术,是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是GIS技术和数据仓库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数据仓库的一种特殊形式。
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 DW)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数据存储、管理和处理的技术。目前数据仓库的定义是不统一的。 公认的数据仓库之父W.H.Inmon将其定义为: “数据仓库是支持管理决策过程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随时间而变的、持久的数据集合”。
趋势面分析(《空间分析》9.2.5 P127 原课本 10.3.4 P276) 趋势面分析是根据样本点的属性值与空间坐标的关系,采用多项式回归方法得到平滑的数学平面方程,再根据该平面方程计算待插值点的属性值。
多项式回归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对数据点进行拟合。
趋势面法将观测值划分为两部分,即趋势部分和偏差部分。 趋势部分反映区域性的总体变化特征, 偏差部分反映局部范围的变化特征。
OpenGIS,开放的地理数据互操作规范(02.265)
OpenGIS (Open Geodata Interoperation Specification, OGIS-开放的地理数据互操作规范) 由美国OGC (OpenGIS Consortium) 提出。OGC为数据互操作制定了统一的规范,从而使一个系统同时支持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成为可能。 OpenGIS的思想是将空间数据的转换变成一次转换或者不进行转换,实现不同GIS软件系统之间空间数据的互操作。空间数据的互操作是实现异构空间数据库数据共享的有效途径。
地统计学(百度百科) 地统计学,是指以具有空间分布特点的区域化变量理论为基础,研究自然现象的空间变异与空间结构的一门学科。 它是针对像矿产、资源、生物群落、地貌等有着特定的地域分布特征而发展的统计学。 由于最先在地学领域应用,故称地统计学。
探索性数据分析(课本 7.3.2 P31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ESDA)提供了一组方法,每种方法提供了观察数据的一个视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处理方法来揭示数据的特性。
ESDA是使用图形的方式探查数据的,主要的图形方法有直方图、Voronoi图、QQ图、趋势分析、半变异函数图或协方差云、交叉协方差图等。
数字地面模型,DTM(原课本 9.1.1 P236) 数字地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 DTM) 数字地形模型是地形起伏的数字表达。它由对地形表面取样所得的一组点坐标数据和一套对地面进行描述的算法组成。它是按一定结构组织在一起的数据组,代表着地形特征的空间分布。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数字高程模型的高程数据通常采用绝对高程,所以DEM是DTM的一种表现形式。 "terrain"一词的含义比较广泛,不同专业背景对"terrain"的理解也不一样,因此,DTM趋向于表达比DEM更广泛的内容。
空间数据质量(课本 6.6.1 P270) GIS数据质量是指GIS中空间数据(几何数据和属性数据)在表达空间位置、属性和时间特征时所能达到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以及三者统一性的程度。
地面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01.323) 遥感器具有的分辨空间细节能力的技术指标。
数据图层(课本 5.8.2.2 P238) 地理空间数据可按某种属性特征形成一个数据层,通常称为图层。图层是描述某一地理区域的某一(有时也可以是多个)属性特征的数据集。
数据库引擎
空间数据库引擎(02.277《空间数据库》4.3 P100) 空间数据引擎(Spatial Database Engine, SDE) 使空间数据可在工业标准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存储、管理和快速查询检索的客户/服务器软件。 它将空间数据加入到扩展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并提供对空间、非空间数据进行有效地管理、高效率操作与查询的数据库接口。
栅格数据结构(01.760) 图形数据按统一的格网或像素存储,采用连续平铺的规则格网来描述空间现象或要素实体的镶嵌数据模型。
空间数据(01.326) 用于描述有关空间实体的位置、形状和相互关系的数据,以坐标和拓扑关系的形式存储。
R树(《空间数据库》5.4.1 P131) R树索引是一种高效的空间索引,是B树在多维空间的扩展,也是平衡树。R树的结构类似于B+树的平衡树。 对于一棵M阶的R树,R树中每个非叶结点都由若干个数据对 (p, MBR) 组成。 MBR(Minimal Boundary Rect)为包含其对应孩子的最小边界矩形。
九交模型(《空间数据库》3.1.1 1 P52) 在四元组基础上,Egenhofer将此扩展到九元组,即空间拓扑关系可由两实体的边界(∂A, ∂B)、内部(A^0^, B^0^)和外部(A^-1^, B^-1^)三部分相交构成的九元组SR9(A,B)来决定(Egenhofer,1994) 考虑取值有空(0)和非空(1),可以确定有29=512种二元拓扑关系。对于二维区域,有8种关系是可实现的,并且它们彼此互斥且完全覆盖。 这些关系为:
- 相离(Disjoint)
- 相接(Touch)
- 叠加(Overlap)
- 相等(Equal)
- 包含(Contain)
- 在内部(Inside)
- 覆盖(Cover)
- 被覆盖(Covered by)
凹多边形(01.005) 存在两个多边形内部的点,两点连线经过多边形外部,这种多边形称为凹多边形。
地形分析(02.114)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各种分析和计算,主要包括坡度、坡向、高程、距离、面积、体积等的计算,以及通视、可视域、剖面等的分析。
地理空间(02.088 《空间数据库》1.1.1 3 P2) 地球表层现象的相关几何范围。 地理空间是指有空间参考信息的地理实体或地理现象发生的时空位置集。
旅行时间
链码(原课本 4.2.4 P102) 链码数据结构首先采用弗里曼(Freeman)码对栅格中的线或多边形边界进行编码,然后再组织为链码结构的文件。 链式编码将线状地物或区域边界表示为:由某一起始点和在某些基本方向上的单位矢量链组成。单位矢量的长度为一个栅格单元,每个后续点可能位于其前继点的8个基本方向之一。 链码结构可以有效地压缩栅格数据,特别是对计算面积、长度、转折方向和凹凸度等运算十分方便。缺点是对边界做合并和插入等修改,编辑比较困难。
互操作(课本6.5 P267) 空间数据互操作是指两个GIS软件之间,不同的数据格式可以相互转换和相互利用的操作。 因GIS软件所定义的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不同,造成不同的地理空间数据格式之间存在不兼容性问题,即不同的GIS软件所支持的数据存储格式不能直接相互利用,需经过格式转换才能相互被对方使用。 空间数据互操作是数据共享服务的基础。
拓扑数据(01.655) 满足拓扑关系的数据。
数字地图(01.585) 以数字形式记录和储存在计算机存储介质上的地图。
数据精度(02.460) 一种对避免误差的定性估计,或对误差大小的定量度量,表示为一个相对误差的函数。
黄海高程系(原课本 2.1.3 2 P38) (1) 1956年黄海高程系: 以青岛港验潮站的长期观测资料推算出的黄海平均海平面作为中国的水准基面,即零高程面。 中国水准原点建立在青岛验潮站附近。用精密水准测量测定水准原点相对于黄海平均海面的高差,即水准原点的高程,作为全国高程控制网的起算高程。 (2) 1985国家高程基准: 基准面为青岛大港验潮站1952-1979年验潮资料确定的黄海平均海面。 与1956年黄海高程基准相比其高程差为29mm。
这一高程基准面只与青岛验潮站所处的黄海平均海水面重合。所以,我国陆地水准测量的高程起算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地水准面。 要将这一基准面归化到大地水准面,必须扣掉青岛验潮站海面地形高度。 初步研究表明,青岛验潮站平均海水面高出全球平均海水面0.1m,比采用卫星测高确定的全球大地水准面高(0.26±0.05)m。
我国目前通用的高程基准是85高程基准。
WebGIS(02.557) 用户和服务器可以分布在不同地点和不同的计算机平台上,实现在任意一个结点上浏览检索网络上的各种地理信息和进行各种地理空间分析与预测、空间推理和决策支持等功能的系统。
地理编码(02.084) 建立地理位置坐标与给定地址一致性的过程。也指在地图上找到并标明每条地址所对应的位置。
矢量数据结构(01.471) 以矢量方式存储的数据,它由表示位置的标量和表示方向的矢量两部分构成。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中,矢量数据用于表达既有标量属性又有方向属性的地理要素。
实体(01.454)[2009] 具有相同属性描述的对象(人,地点、事物)的集合。
地理实体(地理空间实体)(课本P1 1.1.1)[2004] 地理空间实体是指具有地理空间参考位置的地理实体特征要素,具有相对固定的空间位置和空间相关关系、相对不变的属性变化、离散层性取值或连续属性取值的特性。
地理实体特征(课本1.1.1 P1)[2004] 地理实体特征要素可以分为离散特征要素和连续特征要素两类。 离散特征要素如道路、河流、边界、建筑物……。 连续特征要素如温度、湿度、地形高程变化等。
属性(01.777) 描述地理要素的特点、性质或特征。在关系数据模型中描述某个实体的一种事实,相当于关系表中的一个栏。
空间关系(课本 3.3 P102) 空间关系是指地理空间特征或对象之间存在的与空间特性有关的关系,是刻画数据表达、建模、组织、查询、分析和推理的基础。 就GIS表达的空间数据类型来讲,空间数据关系主要是指存在于 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中的 空间度量关系、空间拓扑关系、空间方位关系和一般关系。
GIS区别于CAD等计算机图形处理系统的主要标志和本质: 是否支持空间关系的描述和表达。 GIS软件对空间关系支持的功能强弱,直接影响GIS工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
逻辑一致性(课本 6.6.2 P271 原课本 6.9.2 1 P178) 指数据库中没有存在明显的矛盾。如多边形的闭合、节点匹配、拓扑关系的正确性或一致性等。 包括4个具体指标:
- 概念一致性,对概念模式规则的符合情况;
- 值域一致性,值对值域的符合情况;
- 格式一致性,数据存储同数据集的物理结构匹配程度;
- 拓扑一致性,数据集拓扑特征编码的准确度。
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库》1.1.1 6 P3) 空间数据库是描述与特定空间位置有关的真实世界对象的数据集合。
连续快照模型(课本 4.3.2.1 P147 《空间数据库》7.3.1 P207) 快照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将某一时间段内地理现象的变化过程,用一系列时间片段的序列快照保存起来,反映整个空间特征的状态,根据需要对指定时间片段的现实片段进行播放,快照间的时间间隔不一定相同。
Voronoi多边形及其特征 Voronoi图 Voronoi多边形(02.509)(笔记15.3-3)[2004,2007] 又称“泰森多边形”。把平面分成N个区,每一个区包括一个点该点所在的区域是距离该点最近点的集合。voronoi多边形由一组由连接两邻点直线的垂直平分线组成的多边形所组成。
高斯—克吕格投影(02.172)[2006] 一种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由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高斯拟定,德国大地测量学家克吕格补充而成,假想用一个椭圆柱横切于随圆球面上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将中央子午线两侧一定径差范围内的经纬线交点按等角条件投影到圆柱上,并将此圆柱展开为平面,即得本投影。
几何纠正(02.224 原课本 6.4.1 P158) 为消除遥感影像的几何畸变而进行的校正工作。 对扫描得到的图像进行纠正,主要是建立要纠正的图像与标准的地形图或地形图的理论数值或纠正过的正射影像之间的变换关系,消除各类图形的变形误差。 目前主要的变换函数有:仿射变换、双线性变换、平方变换、双平方变换、立方变换、四阶多项式变换等。
四叉树压缩 四叉树(01.612) 树的一个重要子集,由一个根和四棵互不相交的子树构成。其子树也是四叉树,具有递归性,是一种有效的栅格数据压缩编码方法,用四叉树结构将整个图像区逐步分解为4个被单一类型区域内含的方形区域,最小的方形区域为一个栅格单元。
空间分析(《空间分析》1.3 P3) 空间分析是 对空间、属性或二者共同信息进行统计描述或说明的方法和模型的集合。
综合现有的研究,可以将空间分析的内容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 空间数据操作
- 如:缓冲区分析、相交分析、叠置分析、面积与距离量测、基于空间关系的查询等
- 空间数据分析
- 统计数据基本特征,识别异常
- 空间统计分析
- 空间建模
- 预测空间过程和结果
空间分析的目标可归纳为: 认知、解释、预报、调控
电子地图集(《地图学原理与方法》P212) 电子地图集,顾名思义是多幅电子地图的组合,是电子地图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不是各种电子地图的简单组合和机械拼凑,而是有机关联的、互相补充的、完整的电子地图系统,是根据一定的制图目的和用途,按照统一的设计和要求制作的多幅电子地图的汇集。
电子地图(01.164) 以数字地图为数据基础、以计算机系统为处理平台在屏幕上实时显示的地图。是屏幕地图及支持其显示的地图软件的总称。
最佳布局中心(课本24 7.5.4.5 P38)[2004] 以下使用“最佳选址“回答(原课本8.4.3(3),P231) 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在某一指定区域内选择设施的最佳位置,它本质上是资源分配分析的延伸。
数据压缩(02.461)[2001] 按照一定的算法对数据进行重新组织,减少数据的冗余和存无念和再储空间,包括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
还没写
生成表1的查询语句:
select
名词,count(名词) as 数量, 年份
from (
select * from 专业名词
order by 年份 desc
)
group by 名词
order by 数量 desc, 年份 desc;